中伊科学家在伊朗北部新发现恐龙-龟类足迹组合

发布日期:2025-06-25 06:02    点击次数:71

2025年6月20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课题组联合伊朗赞詹大学纳斯鲁拉·阿巴西(Nasrollah Abbassi)课题组,在伊朗北部厄尔布尔什山脉巴拉达地区取得重要的遗迹学发现。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中侏罗世由蜥脚类、基干鸟臀类及龟类游泳迹构成的特殊足迹组合,为重建1.6亿年前西特提斯与东亚-中亚域之间陆生脊椎动物交流路径提供了实证。这项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学术期刊《地球生物》(Geobios)上。

复原图。 神棘绘

伊朗的四足动物化石记录相对匮乏,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骨骼化石是2003年发现的兽脚类恐龙牙齿。虽然足迹化石记录数量有限,但类型较为丰富,涵盖了兽脚类、蜥脚类、鸟脚类、剑龙类以及鳄类等。2015年开始,邢立达课题组与阿巴西课题组合作,在伊朗北部山区持续勘察恐龙足迹,发现了一系列新标本,于2018年描述了巴拉达地区的两趾型兽脚类足迹,推测其造迹者可能类似于伤齿龙类。

Nasrollah Abbassi在工作。

此次研究在巴拉达地区7个足迹点发现了近83个四足动物足迹。其中二号足迹点保存的19个蜥脚类足迹中有6个足迹形成行迹。其中,后足迹呈椭圆形,平均长度71.2厘米,前足迹呈U型,足迹被归入雷龙足迹属(Brontopodus)。

野外足迹层面。

一号至七号足迹点则发现了41个三趾/四趾型足迹,包括3条短行迹。其中2个足迹保存着罕见的较长跖骨垫痕迹,这反映造迹者可能处于短暂的蹲踞姿态,或与松软基底相互作用留下的特殊痕迹。这些足迹长度在5.8~22.3厘米,具有典型的异样龙足迹属(Anomoepus)特征。

此外,在一号足迹点中还发现了一个特殊的小型四足动物游泳迹,其特征表现为细长弯曲的三趾型爪痕(长宽比约4.9),该痕迹被认为是游泳动物爪端接触基底形成的运动印记。

蜥脚类恐龙足迹特写。

异样龙足迹特写。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研究中学者发现,巴拉达地区发现的足迹群中缺失了兽脚类恐龙足迹,从而引发研究团队对西亚恐龙迁徙路径的重构思考。地质证据显示,在早-中侏罗世期间,古特提斯洋残余海槽将伊朗板块与欧亚大陆主体隔离,巴拉达地区发现的以基干鸟臀类异样龙足迹和蜥脚类雷龙足迹为主的足迹组合,其面貌特征与东亚同期遗迹组合高度相似,却显著区别于伊朗东部科尔曼(Kerman)地区以兽脚类恐龙为主导的足迹群落。

基于这些观察与对比,研究团队提出一项新假说:约1.8亿年前,基干鸟臀类恐龙率先通过东部陆桥进入伊朗地区,而兽脚类恐龙可能由于地理隔离等因素导致迁徙滞后,直至中侏罗世晚期才扩散到伊朗北部区域。

据悉,本次在巴拉达地区发现的四足动物组合的新发现,增加了伊朗中生代的生物多样性记录,对劳亚大陆西部恐龙古地理分布具有重要意义。(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美莹)